首页 > 古典文学 > 幻影城主 > 侦探小说与童心

侦探小说与童心(1/2)

目录

儿童拥有足以让成年人意外的艺术心。这一点在绘画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纯真的儿童有时候会画出一些直指事物本质的画作,令成年人大为吃惊。千里眼、透视这类超自然现象也容易发生在儿童身上。

成年人由儿童成长而来,却因为忙于养家糊口而失去了这与生俱来的能力。如果生活不虞匮乏,就会汲汲于追求金钱和名声上的成就,忙于相关的专业修为。

赚钱、出人头地、成为政治家,在儿童看来实在毫无价值。他们轻蔑成年人为了这些无聊的事处心积虑,成年人却认定这样才是真实的人生,反过来认定孩童无知。可是到底谁才是正确的,不仔细琢磨,还真无法妄下判断。

我小时候很怕鬼,长大成人忙于养家糊口后,不管经过多么阴森黑暗的墓地,都不会害怕了。失去这种浪漫的情怀,真叫我无比悲伤。我认为从事艺术活动的成年人必须时刻持有童心,我明明是个小说家,却不害怕墓地,实在叫人遗憾至极。

如果自己的孩子立志要成为画家、音乐家、文人、演员、发明家,大部分成年人都免不了忧心,他们认为那种不正儿八经的职业没办法养家糊口。他们以自己汲汲营营的生活态度作为评断一切的标准。把这种细枝节末的小事当成成年人的头等大事,而整个环境也逼人不得不变得如此。

因此失去童心的成年人,再也无法深刻理解小说这玩意儿了。有时候出于某些巧合他们会随手拿本书翻看一下,尽管觉得书中世界十分特别而有趣,却无法长久保持这种观点。他们很快便故态复萌,固执地认定书中所写的都是幻想,对现实生活毫无助益。

德川时代,有个裱装工人背着个纸糊的翅膀从屋顶跳下来,成了邻近的笑柄。他得到来自所有孩子的崇拜,同时也不得不忍受成年人刻薄的嘲笑。成年人轻蔑那渴望在空中飞行的梦想,断定那种荒唐的事不可能成真。就连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煮沸的铁瓶盖子被蒸汽顶开的人,也被旁人当成傻瓜或疯子看待。

大部分的成年人都丢失了儿童才有的浪漫情怀——尽管对酒和女人意外地保有童心——专心致志地消灭未来的发明家和艺术家。只有能承受成年人世界的种种迫害、坚持梦想的人,才能成为大发明家、小发明家、大艺术家、小艺术家,或是乞丐。

小说这玩意儿似乎也长大成人了。小说家们越来越乐意将童心轻蔑的生活中的汲汲营营当成绝佳的题材,以为不写些儿童不感兴趣的世界,就不符合现实主义。这让儿童们大感困扰。

对这些成年人而言,歌舞伎戏剧中的浪漫是愚蠢的。马琴[216] 荒唐无稽,红叶也是荒唐无稽的。可是他们就不会说莎士比亚和歌德荒唐无稽,也不会说《源氏物语》和西鹤荒唐无稽。在这方面,他们似乎与儿童的嗜好不可思议地殊途同归。儿童非常了解那些古来的大作家具有的童心,深有共鸣,然而成年人究竟是怎么看待它们?是对那童心的部分睁只眼闭只眼,照单全收吗?

可是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就连现实主义的小说,都有成年人认为的空想、没有实际意义的作品。想来这就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也都还保有一些童心的证据吧。这类成年人最爱读报纸的社会版,真人真事与照片最对他们的胃口。

接下来,要开始讨论侦探小说了,侦探小说是一种极富童心的小说。侦探小说中的诡计是最有童心的玩意儿,对成年人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存在。

儿童非常了解古来的知名帝王和大发明家的想法,因为他们毫无例外地都拥有丰富的童心。埃及、希腊的君王,自古以来就热爱迷宫。直到两三个世纪以前,爱好迷宫的国王还都较为常见。广为人知的英国汉普敦宫的迷宫,也是当时的国王建造的,而远古埃及和克里特岛的迷宫,庞大的规模令人战栗。儿童光是看到刊登在少年杂志角落的小迷宫图案就狂喜不已,而君王却实际建造了比那更要广大无边的实物。

除了君王与儿童之外,侦探作家与心理学家也非常喜爱迷宫。侦探小说本身就是一种迷宫趣味,还有直接以迷宫为题材的侦探小说。英国康宁顿[217] 的《迷宫谋杀案》,日本江户川乱步的《孤岛之鬼》等。后者描写的迷宫还算有意思,但情节设计不太完美;前者虽然整体写得不错,但两部作品都还不能说充分活用迷宫这个题材。迷宫还有许多用途。

心理学家喜欢制作小型迷宫,把老鼠丢进去让它们自己走出来。不过这并非为了享受迷宫,而是另有目的,实际上高兴(或悲伤)的是老鼠。可是制作迷宫用在学问研究上,仍然是一种童心的表现,对科学来说,童心是相当重要的。

达·芬奇的筑城模型及古怪的大炮,可说充满了童心,趣味非凡。童心无疑是发明之母。像是达·芬奇的人体解剖图,其根本之处也与童心联系紧密。这是与汲汲营营于生活的成年人相隔千里的嗜好。如果威廉·布莱克[218] 的灵界信仰和灵界图画是形而上的童心,那么达·芬奇的筑城模型就是形而下的童心吧。

我看到达·芬奇的各种模型,便会想起玩具“套达磨”[219] 、箱根的工艺品秘密盒。其实我并不知道“连环套达磨”的正式名称,这是我擅自取的。它是一种木制中空的不倒翁或福禄寿人偶,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小一号的不倒翁或福禄寿,再打开看,里面又是一样的,再打开,还一样,体型越来越小,最多可以装十个以上。就像剥洋葱皮一样,对孩子来说,剥洋葱也很好玩,但不倒翁更为有趣。

箱根工艺品的秘密盒就用不着说明了。二者都深得儿童喜爱,里头包含了学问及艺术的思维。这些玩具让人想起古代君王的筑城艺术、达·芬奇的模型,还有卡尔的侦探小说。

卡尔的作品以某些意义来说,正是“连环套达磨”、秘密盒式的侦探小说。这么一说,会让人以为是二重三重四重的密室杀人命案,但并不一定就是如此。总之这两种玩具,实在是寓意深远。

拼图的童心是逻辑学的起源,而侦探小说也常有拼图出现。英国小说家菲尔伯茨年过六十才开始写侦探小说,是位罕见的童心未泯的成年人,他有一部叫《拼图》(美国标题 jig-saw ,英国标题 the arylebone iser )的作品,便隐含了这一层寓意。

不光是寓意而已,那篇小说描写一桩复杂万分的密室杀人命案,侦探也是受到儿童绘本的启发才破了案。如果侦探没有读绘本的童心,命案或许会成为一宗悬案。拼图、寻找图案、智慧之环……各种童心之中,侦探小说的元素俯拾皆是。

范达因的《主教谋杀案》中,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的大科学家利用摇篮曲童谣杀人。这名老科学家认为人类是群聚于大宇宙中一介微粒子的地球上的细小生物,渺小如蝼蚁,轻视万分,却也深受童谣的吸引,他被深深嵌入童谣中的恐怖吸引了。此外还有海克斯特[220] 的《是谁杀了知更鸟》、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儿童不知将摇篮曲与杀人结合在一起的魅力,看来还是只有成年侦探作家才会从这二者的结合中感受到无比的魅力,童谣正是无限扩大杀人之恐怖的放大镜。

侦探作家最喜欢捉迷藏了。以此为作品标题的作家也不少。除了“hide-and-seek”、“hide the dark”,近来西方社交圈还流行(虽然应该也不到流行的地步)的“a”(直译就是谋杀游戏,但其实是侦探游戏),就是成年人玩的捉迷藏。儿童喜欢玩怪盗游戏,也会玩侦探捉坏蛋的游戏。成年人要是没有酒和女人,就没兴致玩这种游戏,儿童玩的与侦探小说中的游戏却是在神志清醒的状况下沉迷其中的。

爱伦·坡在儿童的猜拳游戏中领悟到深远的哲理。在猜拳高手的孩子指点下,他茅塞顿开,大受感动之余认为这个孩子的想法中,有比马基维利(niol achiavelli)或康帕内拉(toa capanel)的哲学更要深奥的思想,惊叹不已(《失窃的信》)。如果爱伦·坡没有童心,就不可能有这样大的发现吧。

儿童喜欢魔术,侦探小说也对魔术无法招架。魔术不是陌生人,而是好友。就如同爱伦·坡无法抗拒梅泽尔的下棋人偶(aelzel&039;s chess-pyer),每一位侦探作家都是魔术痴。讨厌魔术的作家缺乏童心,对儿童来说难以亲近。不必举劳森的丝绸高帽为例,侦探作家也绞尽脑汁要将鸽子、兔子、罪犯藏进帽子里。成年人会嘲笑为了无聊目的劳心费神的人,儿童却会为此鼓掌喝彩。

侦探小说碰到犯罪的部分,就会散发出成年人的体味。犯罪这古怪的玩意儿原本就非自然存在,而是成年人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便利的权宜之计而已。擅自拿走想要的东西、殴打讨厌的家伙、亲吻喜欢的人,在儿童的认知里这并非邪恶之事。是成年人让儿童认识到邪恶,所以堕落的犯罪与儿童无关。不意识到罪恶,依着本能行成年人所谓的恶,是儿童的天性。从这个层面来说,二者之间当然有脱不了的关系。

古希腊人就是童心尚存,才会将众神当成朋友的。希腊诸神的外貌全都是俗世人类的形象,是俊男美女。后来,神明渐渐变成了难以理解的可怕事物,因为成年人将无数的行为贴上了罪恶的标签。

犯罪小说中,儿童能分辨出抱持着童心及怀疑而创作的作品,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有其他许多作品。然而成年人很难理解这种怀疑,在他们看来仍然是构思奇妙的幻想故事。古怪的是,越是童心丰富的作品,在艺术上越能到达高峰。

侦探小说是解谜与悬疑的混合体,侦探小说解谜的巅峰是逻辑学,悬疑的巅峰是希腊悲剧以来的文学,说它是科学与艺术也行,就是这二者的混合体。我认为二者能保持平衡是最理想的,但它们不一定总能维持平衡的状态。

在西方,以一九年为分水岭,之前占优势的都是解谜,战后悬疑占了上风。新流行的侦探小说丢开解谜,专心于悬疑。孩子怀念“连环套达磨”,但成年人的侦探小说却认为“那玩意儿太幼稚了”。我说侦探小说成了成年人的玩物,证据就是近来的侦探小说都自称是现实主义。

可是,大家都说在现实主义悬疑小说的领域中,最棒的作家是英国的格雷厄姆·格林,然而格林的小说根本就是童话。儿童读着格林的作品,心里松了一口气,得意于自己能够理解童话式的现实主义。

在百年来的侦探小说作家中,儿童最能理解的应该是切斯特顿与格林吧。因为这两位作家最富童心,日本的小栗虫太郎也有相似之处。什么?你说那复杂难解得要命的小说富有童心?一般成年人或许会感到吃惊。可是那张复杂难解的臭脸就是虫太郎的魔术手法。儿童看出来了,看出装模作样的面孔下其实是一颗最为真实的童心,它才是指挥一切的主导,所以他们才会主动和那张臭脸亲近。

(收录于讲谈社《幻影城通信》)

[1] 《吉格玛》( zigoar ),是由法国作家里昂·萨吉(leno sazie)创作的一系列怪盗小说。

[2] 是立川文库创造出来的小说英雄,名气很大。

[3] 指发生在一九五四年六月的集团抢劫事件,主谋为当时二十八岁的前保安队队员大津健一。

[4] 大下宇陀儿(1896—1966),日本推理小说家,一九二五年出道,和乱步同为《新青年》上的人气作家。以《石头下的记录》(1951)获得第四届侦探作家俱乐部奖。

[5] 水谷准(1904—2001),日本推理小说家、编辑、翻译,曾任《新青年》总编辑。《某场决斗》(1952)获得第五届推理作家协会奖(短篇部分)。

[6] 延原谦(1892—1977),日本推理小说编辑、翻译。曾任《新青年》总编辑,翻译了“福尔摩斯系列”,也是最早把克里斯蒂介绍给日本读者的人。

[7] 角田喜久雄(1906—1994),日本小说家。活跃于推理小说、时代小说、传奇小说等领域。《吹笛就会有人死》(1958)获得第十一届侦探作家俱乐部奖。

[8] 城昌幸(1904—1976),日本小说家、诗人、编辑。

[9] 渡边启助(1901—2002),日本推理作家。代表作有《地狱横丁》等。

[10] 守友恒(1903—?),日本推理作家,作品甚少。

[11] 海野十三(1897—1949),日本推理、科幻小说家,一九二八年以《电气浴室的怪死事件》出道,被视为日本科幻小说的始祖之一。

[12] 西田政治(1893—1984),日本推理小说家、翻译家。曾任关西侦探作家俱乐部会长、侦探作家俱乐部关西支部部长。

[13] 井上英三(1902—1947),日本文学者、翻译家。

[14] 葛山二郎(1902—1994),日本推理小说家。

[15] 赤沼三郎(1909—?),战前活跃于《新青年》的侦探作家,战后历任福冈大学教授、理事。

[16] 苍井雄(1909—1975),日本推理小说家。他的《船富家的惨剧》是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第一篇使用了火车时刻表诡计的作品。

[17] 岩田赞(1909—1985),日本推理小说家。

[18] 鬼怒川浩(1913—1973),日本推理小说家。

[19] 野上徹夫(1914—1981),本名辻久一,著名的电影评论家、制片人。

[20] 伊登·菲尔伯茨(eden phillpotts,1892—1960),英国推理小说家,代表作有《红发的雷德梅因家族》(the red redaynes,1922)。

[21] 稻垣足穗(1900—1977),日本小说家,代表作有《一千一秒物语》(1923)等。

[22] 正冈容(1904—1958),日本作家、落语寄席小说家。

[23] 第五代柳家小、第六代三游亭圆生、第六代蝶花楼马乐,都是当时知名的落语家。

[24] 莺亭金升(1868—1954),日本记者,留有许多传统艺能、文艺相关的评论。

[25] 伊藤晴雨(1882—1961),日本画家。

[26] 羽志主人(1884—1957),日本医生,曾在《新青年》发表过《监狱牢房》。

[27] 野村胡堂(1883—1963),日本小说家,最知名的作品是《钱形平次捕物帐》。

[28] 乾信一郎(1906—2000),日本小说家、编辑、翻译。

[29] 武野藤介(1889—1966),日本小说家,以许多搞笑小说为人所知。

[30] 纳言恭平(1900—1949),日本小说家,多创作时代小说。

[31] 菊田一夫(1908—1973),日本作词家、剧作家,留下许多名戏,对日本大众演剧有很大的影响。

[32] 大仓烨子(1886—1960),日本小说家,是日本第一位女性侦探小说家。

[33] 坂口安吾(1906—1949),日本小说家,战后无赖派代表作家,有推理小说作品《不连续杀人事件》。

[34] 平野谦(1907—1978),日本文艺评论家。

[35] 荒正人(1913—1979),日本文艺评论家,担任过江户川乱步奖评委。

[36] 高木卓(1907—1974),日本历史小说家、德国文学和音乐研究家。

[37] 植松正(1906—1999),日本刑法学者。

[38] 岛田谨二(1901—1993),日本比较文学、英美文学研究者。

[39] 铃木幸夫(1912—1986),日本英国文学研究者,翻译了许多推理小说。

[40] 指《サン写真新闻》,一九四六年创刊,是日本第一份小报形式的晚报,内容以搭配照片的报道为主,一九六〇年停刊,对日本后来的晚报影响巨大。

[41] 《悬案传奇》( ue ),埃勒里·奎因创办的侦探小说杂志,只出了四期。

[42] 滨尾四郎(1896—1935),日本律师、侦探小说家、贵族院议员。代表作有《杀人鬼》等。

[43] 古畑种基(1891—1975),日本法医学的开创者之一。

[44] 户川行男(1903—1992),日本临床心理学者,日本临床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开创者。

[45] 波多野完治(1905—2001),日本心理学者。

[46] 桥本乾三(1901—1983),日本检察官、认证官。

[47] 植草甚一(1908—1979),日本电影、爵士、英美文学评论家。一九七九年曾以评论集《熬夜写推理小说吧》获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48] 双叶十三郎(1910—2009),日本电影评论家、翻译家,是日本战后最早介绍美国冷硬派小说的人。

[49] 高岩肇(1910—?),日本电影编剧,曾改编过许多推理、悬疑电影的剧本。

[50] 久松静儿(1912—1990),日本电影导演。

[51] 德川梦声(1894—1971),日本艺人,辩士、演员、广播电视主持人、作家。

[52] 第二代市川小太夫(1902—1976),歌舞伎演员。

[53] 岩田专太郎(1901—1974),日本画家。

[54] 长谷川智(1915—1955),魔术师,日本魔术联盟的创始人。

[55] 椿八郎(1900—1985),日本推理小说家。

[56] 土师清二(1893—1977),日本时代小说家,曾任捕物作家俱乐部副会长。

[57] 清元是以三味线伴奏弹奏的一种表演。

[58] 神保朋世(1902—1994),日本画家。

[59] 一九四六年创刊的推理小说杂志,开始由城昌幸主导。后因财务问题经营不振改由乱步接受经营,于一九六四年停刊。

[60] 松本一夫(1895—1973),日本画家,一九二一年起连续二十八年承接《新青年》封面插画的工作。

[61] 栋方志功(1903—1975),日本版画家,日本代表性艺术家。

[62] 田中亲美(1875—1975),日本美术研究家,致力于平安朝美术的研究及推广。

[63] 福田德三(1874—1930),日本经济学家。

[64] 内藤鸣雪(1847—1926),日本俳人。

[65] 应指一九二六年博文馆出版的《死の爆弾》一作,但作者的生平事迹不明。

[66] 日本侦探小说专门杂志,一九三三年创刊,一九三七年停刊,是日本战前出版时间最长的侦探小说专门杂志。

[67] 克莱顿·劳森(cton rawn,1901—1971),美国推理小说家,同样也致力于创作不可能犯罪路线的作品。代表作有《死亡飞出大礼帽》( death fro a hat ,1938)等,并曾担任过eq的总编辑,挖掘了许多新近作家。

[68] 即安东尼·布彻(anthony boucher,1911—1968),hhhols是他的别名。美国推理小说家、编辑、评论家,走不可能犯罪路线。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世界规模最大的推理小说大会bouchern以他的名字设立了anthony award。

[69] hc贝利(hcbailey,1878—1961),英国推理小说家,和多萝西·l 塞耶斯、克里斯蒂、ra弗里曼、克劳夫兹一起都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本格推理小说家。

[70] 赛克斯顿·布莱克(sexton bke),英国十九世纪末出现在大众廉价杂志上的虚构侦探,被称为“穷人的福尔摩斯”,有数百位作家创作了数千篇以他为主角的作品。还曾被改编为电影、广播剧和电视。

[71] 奥希兹女男爵(baroness orczy,1864—1947),英国小说家,代表作为安乐椅侦探作品先驱“角落里的老人系列”。

[72] 指安东尼·伯克莱·考克斯(anthony berkeley x,1893—1971),英国推理小说家,francis iles是他的另一个笔名。致力于追求推理小说的本质及表现的极限,代表作有《毒巧克力命案》( the poined chotes case ,1929)等,文中的《杀意》是他在一九三一年发表的作品。

[73] 弗莱彻(joseph sith fletcher,1863—1935),英国推理小说家。一九一八年发表的《中殿谋杀案》( the iddle teple urder )是他的代表作,和《特伦特最后一案》一起被视为开启英美本格黄金时代的先驱之作。

[74] 克雷格·莱斯(craig rice,1908—1957),美国推理小说家。代表作有酒鬼侦探约翰·j马龙为主角的推理小说作品。

[75] 阿瑟·里夫(arthur breeve,1880—1936),美国推理小说家。

[76] 塞耶斯(dorothy leigh sayers,1893—1957),英国推理小说家,英美本格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强效毒药》( strong poin ,1930)等。《侦探、怪奇、恐怖小说集》( great short stories of detection , ystery and horror ,1928)是一部合辑,卷头的《侦探小说论》是推理小说史上最著名的评论之一。

[77] 雅克·巴尔赞(jaces barzun,1907—2012),美国历史学家。

[78] 玛丽·麦卡锡(roup ,1963)。

[79] 罗纳德·a诺克斯(ronald arbuthnott knox,1888—1957),推理小说家,被称为“福尔摩斯学之父”,代表作有《陆桥谋杀案》( the viaduct urder ,1925)。

[80] 海格拉夫(howard haycraft,1905—1991),美国推理小说评论家,出版过著名的推理小说评论集《为了娱乐而杀人:侦探小说及其时代》( urder for pleasure : the life and tis of the detectives story ,1941)。

[81] aa米尔恩(an alexander ilne1882—1956),英国童书、奇幻、推理小说家。最有名的作品是“小熊维尼系列”。《红屋之谜》是他唯一的推理小说。

[82] 梅森(aewan,1865—1948),英国推理小说家,《箭屋》是其代表作。

[83] 菲利普·麦克唐纳(philip acdonald,1899—1981),英国本格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锉刀》( the rasp ,1924)。

[84] fn哈特(frances noyes hart,1890—1943),美国作家。

[85] 约翰·罗德(john rhode,1884—1965),英国本格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86] 克里斯托弗·布什(chrisher bh,1885—1973),英国推理小说家,和克劳夫兹一样,爱用时刻表诡计。

[87] ak格林(anna kathare green,1846—1935),美国推理小说家,发表于一八九五年的《医生,他的妻子和时钟》( the doctor , his wife , and the clock ),深得乱步欣赏。

[88] 梅尔维尔·戴维森·卜斯特(lville davisn post,1869—1930),美国推理小说家,代表作是“阿伯纳大叔系列”。

[89] 阿诺德·本内涅(enoch arnold bent,1867—1931),英国剧作家、小说家。代表作是《老妇人的故事》( the old wives , tale ,1908)。

[90] 大阪圭吉(1912—1945),日本侦探小说家,本格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有《银座幽灵》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