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4.第454章 规矩与目标(2/2)
军委对于香港岛的重视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安南南部的四个港口选址地区。对于海汉而言,那四处港口的建成与否,所关系的是今后控制马六甲海峡这个大目标的进展,对于海汉的主根据地位置和主要贸易方向而言,再考虑到可能会遇到的对手,控制南洋地区的航道咽喉倒并不是一件非常急切的事情。而香港岛的归属,则是会直接影响海汉对大陆攻略的大事件。
香港岛若是能顺利拿下,基本便可以踏踏实实地掌握住珠江口水域,并且影响到两广地区通往福建、台湾海峡,以及北边沿海省份的所有航道。以香港岛为轴心和跳板,海汉才能够腾出手脚,在东南沿海区域逐步地进行势力扩张,而不是一直依靠驻广办和万山港这种“小打小闹”的项目来刷进度。
而对于军方来说,控制香港的战略意义更是不可忽视,甚至颜楚杰根本就无需再向陶东来进行说明。香港岛的位置进可攻退可守,既能让战船直达广州城下,也可以凭借当地的天然地形打造成无法被攻克的堡垒式港口,从而封锁住整个珠江口的洋面。控制了这地方,就相当于是给孤悬海外的海南岛上了一道保险。就算执委会这边对此悬而不决,军方也早就已经有了主意,迟早得找一个理由踏足香港岛。
两天后,“闪电号”帆船载着七名由军方、海运部、民政部、建设部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察小组,从胜利港出发前往珠江口。他们将按照执委会的要求,对香港岛南侧的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并评估当地的开发价值和难度。
不过就在他们从胜利港出发的同一天,广州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那位收了大额佣金的刘师爷没有辜负何夕等人的期望,居然仅仅只用了几天时间,便办妥了何夕所要求的事情——以海汉商行的名义,在广州府登记造册,于年内在新安县下属的香港岛南侧修筑商用港口和设施。
登记手续本身其实花费极少,但不露痕迹地获得这个登记资格,却是让驻广办这边足足花掉了千两白银。当然相比所取得的成果,这一千两银子花得千值万值。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驻广办一边向大本营通报这个喜讯,一边就已经开始在盘算着首批移民应该是从海汉运归化民过去,还是直接从本地招募的移民中划出一部分送往当地。
消息一出,驻广办上上下下都动了起来。大伙儿都很清楚,如果批准成立香港据点,那么最有希望出任当地主管官员的人选肯定会在驻广办这边诞生。除了专业性太强的何夕和银行事务主管蔡金梅之外,其他的人似乎都有可能接着这个时机官升一级。负责卫生医疗的马玉马大姐,移民主管沙喜,信息主管陈天齐,运输主管游益汉,军事小组的萧良虞尧二人组,以及万山岛上的陈一鑫、厉斗这对年轻搭档,似乎都有机会由此鲤跃龙门。
当然了,机会最大的人仍然是目前担任驻广办主任一职的马力科,毕竟相比其他人员,马力科走的才是专业政客的路子,而且综合能力和大局观也的确要优于其他竞争者。在工作能力这方面,可以说马力科曾经在体系内的从业经历是帮助他赢在了起跑线上,其他人不管怎么努力,从政经验的欠缺终究是一块短板,而这却恰恰是马力科的长处。
不过大家所争取的也并不只是今后香港据点的一把手职位,毕竟香港岛不是大万山岛这种小地方,只要放一文一武两个主管官员在那里就够了。就算是政治敏感度再低的人,也知道香港岛这地方在军事和商贸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作用,而届时分配到当地的人口肯定也不会是一两个公社编制这么简单。民政部派驻广州的移民主管沙喜就很大胆地预测,在占下香港岛之后的一段时期内,驻广办从大陆招收到的居民恐怕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口要分流至香港岛,甚至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移民人口就会超过岛上的现有人口。
只要当地有了几千人的居住规模,势必就需要一整套的行政管理班子来维持海汉统治体系的运转,所要成立的各种基层管理机构也就会应运而生,届时需要的管理者也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满足,虚位以待的职位应该还是会有不少的。
在胜利港派出的考察队抵达香港仔的同一天,由广州出发前往当地考察民情的另一只队伍也同期抵达。不过从广州过去的这个团队并不是海汉自己的人马,而是由海汉组织,多家富商参与的投资考察团队。
在如今的广州,跟着海汉人有肉吃,这基本已经是生意圈内约定俗成的观念了。头两年跟海汉人进行合作的商家,大多都赚得盆满钵满,而且生意规模和辐射区域也较过去有了明显的发展。现在广州的商人们只要听说是从琼州岛来的人,多半还会问一句是从南边还是北边来的,只要听说是南边来的,那态度立刻就会有所转变。
毕竟如今整个两广最富庶的地区已经不再是广州,而是琼州岛南部的三亚地区——是的,现在生意圈说崖州这个地名的人也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三亚”这个据说是从黎语直接音译过来的地名。只要说是三亚来的人,那肯定就是代表海汉而来,而海汉这个两个字,现在在市面上已经可以算是财力与信誉的象征了。
前两年海汉人成立“琼联发”,拉着一帮富商下崖州去投资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不少人认为海汉人就是一群骗子。然而之后的发展可以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这些富商在琼州的投资不但获得了极好的经济回报,而且他们的生意覆盖地区也从广州扩展到了琼州岛全境,有的甚至已经把货卖到了安南、占城这些过去只有专业海商才会前往的国度。
“琼联发”的成功也为海汉带来了许多的附加好处,在相关部门有意识的推广之下,这些大商家开始逐步接受并享受所谓的“海汉生活方式”,以生活中使用各种海汉产出的文具、玻璃器、卫生洁具、四轮马车,甚至是海汉银行支票等等颇具特色的物品为荣。这些商品往往都是海汉商贸部门为了迎合这部分高消费人群所特别开发的限量定制版,在市面上属于有钱也买不到的稀罕东西,从侧面也大大地满足了富商大户们的虚荣心,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向亲友炫耀宣传的动力。而这些社会中上层人士所带起的风潮,往往就会引起更多中下层人士的争相效仿,这就很好地切合了执委会当初制定的“先让一批人富起来,然后让这批人带动其他人一起进入到海汉社会体系”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