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2/2)
小峰和雄
在《回声》栏目的末尾处还写道,同样主旨的来信另外还有数十封。
然而,这份报纸是很公平的,或者说,至少表现得很公平。因为四天之后,《回声》栏目中又刊载了来自读者的反驳意见。
我拜读了前些天本栏刊载的有关新闻摄影年度最高奖《冲撞》的千叶市藤原先生的批评意见和摄影部长的观点以及浦和市小峰先生的赞成意见。在此我也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就结论而言,我是支持藤原先生的批评意见的。
《冲撞》确实是一幅出色的摄影作品。以如此视觉冲击力来表现交通事故之惨烈的作品,我想是为数不多的,这一点,估计大家都是认可的。被评选为年度最高奖,也是因为它确实有相当的价值,估计也没人对此有什么异议吧?
虽然这张照片是一幅力作,但这与它是一幅来自读者投稿的征集作品是两码事。如果不是偶然身处事故现场,当然是拍不出这样“血淋淋的照片”的,这一点也无需赘言。报社的摄影师人数有限,故而需要一般摄影爱好者的帮助,这样的道理也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可是,难道只有“血淋淋的照片”才是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照片的唯一条件吗?报纸是几百万人都在看的,每天都在报道阴暗的负面新闻。那么,至少刊登的照片应该阳光一点——有这样的内心期盼的不会只是我一个人吧?事实上,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照片或表现人间温情的照片,如果刊登在晚报上,则会为一家团圆的晚饭餐桌上带来健康的话题,增强愉悦和谐的家庭氛围;如果刊登在晨报上,就会激起读者人生的希望,使人精神饱满地投入一天的工作。能做到这些,正因为照片具有立刻映入眼帘的鲜明的形象性,能给人以超越文字的直接印象。
因为报纸每天都要报道国内外发生的事件,所以刊载阴暗面的新闻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这样的新闻用文字来报道就足够了,就不要采用场面阴暗、惨烈的照片了。特别是像《冲撞》那样的太过刺激、惨不忍睹的照片,我认为是不应该上报的。如果是作为一种“记录”一定要保存起来的话,也只要将它载入新闻照片年鉴之类的发行物就行了。如果要刊登在报上,那就请刊登一些“现场勘察”之类的平静安稳的照片吧。
况且,《冲撞》这张照片并非出自报纸摄影部人员之手,而是一般摄影爱好者的作品,对此,我和藤原先生一样,内心是相当抵触的。如果是报纸摄影部人员所拍的照片,我们尚可认为这是他们的工作,但摄影爱好者的照片是出于兴趣爱好的结果,是属于“玩票”性质的。以“玩票”的心态拍出“惨不忍睹”的照片竟然拿去参赛,实在是叫人不敢恭维。大赛的评审委员长古家库之助认为能拍到这样的照片是由于“十万分之一的偶然”所带来的幸运;摄影部长认为只要是新闻摄影,无论是报社的摄影部人员拍的还是一般摄影爱好者拍的都一样,是完成了同样的“任务”。对此,我觉得这样说似乎有些过头了。
如果摄影爱好者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照相机,按照评审委员长古家先生所说的,是“以备不时之需的摄影爱好者的常识”的话,那就用得上人们针对“紫云丸”海难照片(这幅照片也是一个偶然身处救援船第三宇高丸上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所拍摄的)的责难了。那是一种比起帮忙救人来,更想“拍出好照片,并得到人们的赞扬”的行为,极端自私。古家先生和摄影部长都声称《冲撞》这样的照片在报纸上发表后,具有“增强司机的自律心,加深一般读者对交通事故的关心程度和警戒意识”的“警钟”功效。但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未免过于牵强附会了吧?
最后我要说的是,业余摄影爱好者的那种“拍出好照片,并得到人们的赞扬”的心理,和投稿参赛“最好获得年度最高奖,一手包揽奖杯、奖状、奖金”的意识并无二致。小峰和雄先生所谓悬赏是对于业余摄影爱好者们的“鼓励”,会引发“技艺上切磋琢磨”,听起来似乎也头头是道,但我认为这种“急功近利”会发展成自私自利之心,助长内心的旁观主义。同时,我也希望“读者新闻摄影”的悬赏征集不仅是为了提高人气的一种措施。
大阪市 团体董事
吉村健吉
三天之后,评审委员长古家库之助又在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不过,是发表在“文化栏”里的。
本报去年的新闻摄影年度最高奖《冲撞》引起了超乎预期的反响。虽然对于照片本身是一幅出色的作品这一点上都没有异议,但在这样的作品刊登在报纸上、拍摄者是业余摄影爱好者,甚至于针对悬赏征集这样的手段所产生的疑问等方面,在“回声”栏目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不仅如此,如今问题已经涉及到了新闻摄影的根本问题,因此,作为评审委员之一,我想在此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千叶市的藤原先生和大阪市的吉村先生的批评意见中,有不少能够促使有志于新闻摄影者反省的见解。身处灾难现场,是将救人放在第一位,还是专心致志地观察取景器并不失时机地按下快门?对于这样的问题,自然应该是以前者为优先的,这一点没有必要讨论。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有人看到了报上所刊载的事故现场的照片后,产生了某种误解。藤原先生和吉村先生的意见中也包含着这样的误解。
从照片上来看,似乎拍摄者是能够立刻投入救援工作的,但实际上往往困难重重,甚至是不可能的。发生在高松海面上的“紫云丸”海难事故就是这样,那张照片的拍摄者就是与之相撞的第三宇高丸上的乘客,而“紫云丸”在相撞后的五分钟内就沉没了。对遇难者实施救援的是第三宇高丸上的船员,在这种情况下,不熟悉海上作业的普通乘客是无能为力的。在画面的近前处,就站着一批目瞪口呆地看着沉船和遇难者身影的第三宇高丸上的乘客。并且,从照片上来看,这两条船似乎靠得很近,但实际上相隔了很远的一段距离。这也是引起误解的原因之一吧。
引起争议的《冲撞》也是这样,它是在东名高速公路上的连环撞车事故刚刚发生后拍摄的,但发生如此惨烈的交通事故后,靠一个人立刻投入到救助中去是不可能的。拍摄者山鹿恭介为了拍摄夜景,当时正从静冈县长泉町的高坡往沼津一带走动,听到高速公路上发出巨响,并看到了火柱升空,才折回到现场附近,发现了连环撞车的交通事故。他不假思索地按下了快门,因为第一时间的救人行动已不可能,而将随身携带着的照相机镜头对准了事故现场,这对于有志于新闻摄影的山鹿先生来说是十分自然的行为,是谁都无法对其加以责难的。我觉得藤原先生所谓“如果拍摄者是新闻工作人员就能够接受,而业余摄影爱好者就无法接受”的观点,也太感情用事了。这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照片只有遇上了“十万分之一的偶然”才能拍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一名新闻摄影家的山鹿先生及时把握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
吉村先生的批评尤为严厉。当然,诚如先生所指责的那样,业余摄影爱好者在新闻摄影上是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功利心”的。新闻摄影家在成为时代的记录者之前,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必须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充满人类关爱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就会招致世人的误解,被看成是受照相机支配的冷血动物。
古家库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