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时间的秩序 > 6.世界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

6.世界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1/2)

目录

啊,朋友们,生命的时间是短促的……

要是我们活着,

我们就该活着把世上的君王们放在我们足下践踏。

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第一部分(上篇,第五幕,第二场)

罗伯斯庇尔使法国摆脱君主制后,欧洲的旧制度担心文明的终结就要到来。当年青一代追求从事物的旧秩序中解放时,老年人害怕一切都会被摧毁。但欧洲很好地存活下来了,甚至不需要法国国王。所以,即便没有时间国王,世界也会继续运转下去。

19世纪和20世纪的物理学给时间带来了破坏,然而时间仍有一个方面幸存下来。摆脱了牛顿理论留下的那些我们早已习惯的陷阱后,现在有一点更为明确:世界只是变化。

时间失去的这些部分(统一性、方向性、当下、独立性、连续性)并没有让这一事实受到质疑:世界是事件的网络。一方面,许多结论都表明时间存在;另一方面,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没有物体存在,而是事件发生。

基本方程中“时间”的消失并不意味着世界会静止不变。恰恰相反,这意味着变化普遍存在,无须被时间国王指挥;无数事件不必有序排列,或沿着单一的牛顿时间轴,或遵循爱因斯坦精妙的几何学。世界的事件不会像英语那样形成一个有序的队列,而是会像意大利语那样混乱地挤在一起。

它们确实是事件:变化与出现。这种出现是弥漫、分散、无序的,但正在发生,不会停滞。以不同速率运转的时钟不显示同一时间,但每个时钟的指针都相对于其他指针在变化。基本方程里不包含时间变量,但包含相对于彼此正在变化的变量。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的,时间是对变化的度量;可以选择不同的变量来度量这种变化,但没有一个变量具备我们所体验的时间的所有特点。可是这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世界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过程中。

整个科学的发展都表明,思考世界的最佳方式应该基于变化,而非不变。不是存在,而是生成。

我们可以把世界看作由物体、物质、实体这一类东西构成。或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由事件、发生、过程、出现组成。它不能持久,会不断转化,无法在时间中永恒。基础物理学中,时间概念的毁灭导致了以上两种观点中前者的崩塌,而非后者。这是一种领悟,认识到无常的普遍性,而不是一切在静止的时间里停滞。

通过把世界看作事件、过程的集合,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与描述世界。这是与相对论兼容的唯一方式。世界并不是物体的集合,而是事件的集合。

物体与事件的区别在于,物体在时间中持续存在,而事件的持续时间有限。石头是典型的“物体”,我们可以问它明天在哪里。与此相反,亲吻是一个“事件”,问这个吻明天在哪儿是没有意义的。世界由亲吻的网络构成,而非石头。

我们所理解的世界的基本单元并不位于空间中的某个特定点。如果它们确实存在的话,它们既在某处,也在某时。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限定:它们是事件。

经过更仔细的审视,实际上,即使那些最“像物体”的物体,也只不过是很长的事件。最坚硬的石块,根据我们所学的化学、物理学、矿物学、地质学、心理学,实际上是量子场的复杂振动,是力瞬间的作用,是粉碎重归尘土前短时间维持原状、保持平衡的过程,是星球元素间相互作用的历史中短暂的篇章,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痕迹,是一群孩子使用的武器,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中举过的例子,是本体论的隐喻,也是世界被分割出的一部分——那世界与其说取决于被感知的物体,不如说取决于我们进行感知的身体构造。渐渐地,在这场镜像的宇宙游戏中一个错综复杂的结构成了实在。比起像石头那样的东西,世界更像是由转瞬即逝的声音或大海的波浪构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