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文学评论家(10)(2/2)
“行。要一块。”
服务员耸耸肩。酒吧空空荡荡,可是不像他经常上午光顾的酒吧那样昏暗。洗手间的门开了,出来一个个子很高的男人。曼努埃尔眼睛疼痛,开始有眩晕感,像上次一样;但是,大高个子让他吃了一惊。他看不清那人的面孔,也猜不出那人的年龄。可是,那高个子在窗户旁边坐下来,一道黄绿的光线照到了他脸上。
曼努埃尔明白那人不可能是阿琴波尔迪。那人像进城的农夫或者牧民。服务员给那人送来一份奶酪饼。那人用手去拿,被饼烫了一下,于是要了一张餐巾纸。后来,他对服务员说再要三份。曼努埃尔出了酒吧,向手工艺品市场走去。一些商人正在收拾货物,收起折叠桌。吃饭的时候到了。市场里只有寥寥几人。起初,他费了好大力气才找到那个出售地毯的姑娘的摊位。市场周围的街道非常肮脏、杂乱,好像市场不卖工艺品,而是销售快餐、水果和蔬菜。他看见那姑娘的时候,她正在忙着卷起地毯,把地毯的两端捆紧。她把最小的手工编织地毯放入一个长方形的大纸箱内。她的表情有些心不在焉,好像实际上远在万里之外。曼努埃尔走近摊位,摸摸地毯。他问姑娘是不是还记得他。姑娘没有任何惊讶的表示,抬起头,看看他,说记得,表情自然,让他一笑。
曼努埃尔问她:“我是谁?”
姑娘说:“一个买过我地毯的西班牙人。咱俩说过话。”
让-克劳德弄清楚了报纸的内容之后,很想淋浴,洗去皮肤上的脏东西。他看见阿玛尔菲塔诺从远处走来。阿玛尔菲塔诺进了旅馆,跟服务员说话。随后,他来到花坛,先轻轻举手打个招呼。让-克劳德起身,对阿玛尔菲塔诺说想喝点什么随意要,他请客。他得洗澡去。走之前,他注意到阿玛尔菲塔诺眼圈黑红,好像还没睡过觉。穿过大堂的时候,他改变了主意,走进酒吧旁边的小厅,打开了旅馆为客人准备的电脑。在检查电子邮箱时,发现丽兹寄来的一封长信,上面写了她突然离去的真正原因。他读信的感觉,好像自己还在醉态中。他想起昨天晚上那几位年轻的学生、阿琴波尔迪的读者,真希望像他们一样年轻、健康、纯洁,真希望与其中某一位交换生命啊。他想,这样的愿望说明自己心力交瘁了。后来,他走到电梯,按动按钮;接着,跟一位正在阅读墨西哥报纸的美国老太太(有七十多岁)上了电梯,他发现老太太手中的报纸跟他早晨看过的一模一样。走进房间,他一面脱衣服,一面盘算着如何对曼努埃尔讲述丽兹的信。说不定曼努埃尔信箱里也有丽兹的信等他呢。他想:怎么办呢?
浴缸的“破嘴巴”依然如故,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了好大工夫,任凭温水在身上流淌。他想:怎么做才合情合理呢?最合情合理的就是回去后尽量推迟做结论的时间。肥皂水进了眼里,他脑袋才偏离浴缸,闭上眼睛,让水流冲洗面部。他想,我不像想像中的那么悲伤。他想,所有这一切都是不真实的。随后,他关闭水龙头,擦干全身,穿好衣服,下楼找阿玛尔菲塔诺去了。
让-克劳德陪着曼努埃尔去看电子邮箱。他站在曼努埃尔身后,直到确信肯定有一封丽兹的来信。等到他证实邮件的内容跟写给他的一样,便坐到一把扶手椅上去了,距离电脑不远,开始翻阅一本旅游杂志。他时不时地抬头看看曼努埃尔。后者不像是准备离开座位的样子。他真想给曼努埃尔后背和脑勺来一巴掌,但他最终决定不动为好。等到曼努埃尔回头看他时,他才说他也收到丽兹一封信。
“我不信。”曼努埃尔说道,声音如丝线。
让-克劳德把杂志放在玻璃桌上,靠近电脑,快速浏览了一下丽兹的信。接着,也不坐下,用一个指头敲打键盘,寻找自己的邮件,选出丽兹给他的信让曼努埃尔看。他用非常温和的口气请求曼努埃尔阅读。曼努埃尔再次面对屏幕,把丽兹给让-克劳德的信看了几遍。
“几乎一样。”曼努埃尔说。
“那有什么关系。”法国人说。
曼努埃尔说:“她至少可以来点柔情嘛。”
“在眼下这种情况,报告一下就是柔情啦。”让-克劳德说。
等他俩走进旅馆花坛里,几乎没人。一名身穿西装、黑裤的服务员正在收拾餐桌上的杯子和瓶子。花坛一端,靠近栏杆的地方,一对年龄不超过三十岁的男女正在望着墨绿色的安静街道,二人手牵手。曼努埃尔问让-克劳德他在想什么。
让-克劳德说:“当然是想她。”
让-克劳德还说,奇怪的是,或者说总是有点怪怪的感觉,他俩留在这座城市里、这家旅馆里,而丽兹却最后决定走了。曼努埃尔瞅了他好久,然后表情不屑地说,这话让人恶心。
次日,曼努埃尔再次前往手工艺品市场,问那姑娘叫什么名字。她说叫利百加。曼努埃尔笑了,因为他心里想,这个名字恰如其分。他在那里待了三小时,站着,跟利百加说话。与此同时,过来过去的游客和好奇的人们懒洋洋地看看货物,好像有谁强迫他们这样看似的。有两次机会,客人来到利百加的摊位前,但什么也没买就走了。这让曼努埃尔感到难堪,因为他觉得姑娘买卖不好与他固执地站在摊位前有关系。为了挽回姑娘的损失,他决定买下估计那些客人可能会购买的货物。他买下一块大地毯、两块小地毯、一块彩色披肩(绿色为主)、一块披肩(红色为主)以及一个用同样毛料和图案制成的背袋。利百加问他,是不是很快要回国了?曼努埃尔笑着说,不知道。后来,姑娘叫来一个男孩,把曼努埃尔买的东西让男孩背上,陪曼努埃尔走到停车位。
利百加呼喊孩子(他突然而至,或者从人群里钻出来,反正是一回事)的声音、口气以及口气里的平静与权威性,让曼努埃尔感到震动。当他走在男孩身后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商贩在收拾货物。走到轿车后备厢时,二人合作把地毯放了进去。曼努埃尔问男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跟利百加干活的。男孩说,她是我姐姐。曼努埃尔想,可是一点也不像!接着,他仔细看看男孩:个子太矮,但看上去很结实。他给了男孩一张十美金的钞票。
等他回到旅馆时,看见让-克劳德正在花坛里阅读阿琴波尔迪的作品。他问是什么书,让-克劳德笑着回答道是《圣托马斯》。
“这书你看了多少遍了?”
“不计其数。可这是我看的次数最少的作品了。”
曼努埃尔心里说,我也一样,我也一样啊。
虽说是两封电子邮件,不如说就是一封,尽管小有变化,是面对同一处悬崖的急转弯。丽兹在邮件里说,圣特莱莎这座可怕的城市,让她思念。这是狭义的思念,多年来第一次使用。也就是说,此前她已经考虑一些实际、现实、讲实效的事了;也开始思念家乡了。她想家,想朋友,想工作;几乎同时想念家庭或者工作场景,想念朋友们举杯的情景,为谁干杯呢?也许为她,也许为某个她已经忘记的人。这个国家真是不可思议(这里她离题了,但只是在给曼努埃尔的信中才有,好像让-克劳德不能理解这句话,或者好像她事先知道了他俩会拿出各自的信件加以比较),一位文化界的名人、一位人们都以为很高雅的人、一位登上政府高层的作家,竟然有绰号,而且自然而然,说是“蠢猪”,而此事即绰号或曰绰号的残忍特征或曰绰号的任人评说,都与多年来在圣特莱莎不断发生的犯罪事件有关系。
丽兹说,我小时候喜欢上一个男孩。我不知道为什么喜欢他,但就是喜欢。那时,我八岁,他也八岁,名叫詹姆士·克劳福德。我估计那是个非常胆小的孩子。他只跟别的男孩说话,避免接触女孩。他头发黝黑,眼珠是栗色的。他总是穿短裤,甚至别的孩子已经穿上长裤了,他依然如故。不久前,我回想起第一次跟他说话的情景:我不叫他詹姆士,而是吉米。没人这样叫他。只有我例外。我俩都是八岁。他的表情非常严肃。是什么原因我跟他说话的?我想是他把什么东西忘记在书桌上了吧,也许是橡皮,也许是铅笔,这已经记不清楚了。我当时对他说:吉米,你忘记拿橡皮了。对,我记得我还笑了。对,我想起来了为什么我叫他吉米,而不是詹姆士或吉姆。是出于亲热。出于高兴。因为我喜欢吉米,我觉得他很漂亮。
次日,一大早,曼努埃尔去手工艺品市场转转,他心跳比平时要快。这时商贩和手艺人刚刚开始架设摊位,方石路面上还是干干净净的。利百加正在往一张折叠桌上摆放地毯,一看见他过来就笑了。有些商贩站在摊位旁边喝咖啡或者可乐,有人在摊位之间聊天。摊位后面,人行道上,老拱廊和一些店铺的遮阳棚下,一堆堆人挤在一起争论陶器的批发价格;陶器的批发销售在图森或者凤凰城是有保证的。曼努埃尔跟利百加打了招呼,帮助她整理最后几块地毯。随后,他问她是不是愿意跟他一起去吃早饭。姑娘回答说她不能去,因为已经在家里吃过了。曼努埃尔并不却步,问她弟弟在哪里。
“上学去了。”利百加说。
“谁帮助你把这么多货物运过来的?”
“我妈。”利百加说。
曼努埃尔安静了片刻,眼睛望着地面,不知道要不要再买一块地毯,或者干脆不说话走掉。
最后,他说:“我请你吃午饭吧。”
“好吧。”姑娘说道。
曼努埃尔回到旅馆的时候,发现让-克劳德正在阅读阿琴波尔迪的作品。从远处望过去,让-克劳德的面部,实际上,不仅是面部,而且是全身都显露出一种宁静的神情,让他好羡慕。等走到让-克劳德跟前的时候,他看见那部作品不是《圣托马斯》,而是《女盲人》。他问让-克劳德是不是有耐心能重新从头看到尾。让-克劳德抬起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他说阿琴波尔迪贴近痛苦和耻辱的方式令人吃惊,或者说不断地让他吃惊。
曼努埃尔说:“用微妙的方式。”
“对,用微妙的方式。”让-克劳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