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把堑壕战提前到1700年前去(1/2)
苏宁的南进战略在第一时间引起了大本营上层的广泛讨论,其中当然也不乏反对的意见,只不过苏宁推行此计划的1-10分之间定,而在前不久的政治斗争当中,犯事于苏宁意见相左的人,都被他借助民间议论的力量给踹出来领导机构。
如今的政事堂和枢密院之中,已经很难听到相反的声音了。即便有,在表述的时候也会非常委婉。
但还是有那么几个人直接了当的表达出来忧虑,他们认为,在如今这个兵力部署捉襟见肘的局面之下,从西线战场抽调兵力参加南征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冒险的行为,这相当于是在另一个方向上开辟了一条新的战线,而且这条战线的附近,就是对帝国最具威胁的敌人,这样的冒险行为殊为不智。
但是苏宁却很快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倒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是从敌人的角度。
沃洛吉斯五世此次竞争几乎是倾尽国力,而他的背后,巴巴克一直不肯消停,虽然新家并没有答应苏宁的建议发动叛乱,但是如果时机再成熟一些,他很有可能就会按耐不住,毕竟他的叛乱并不是无迹可寻,甚至在此之前,还曾经闹过一阵。波斯皇帝可是花费了好一阵功夫,才把她安抚下来,如今他他想要和上次一样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恐怕是很难办到的事情了。
所以苏宁也知道,想要让他拿出足够的胆子来牵扯沃洛吉斯五世的注意力,就必须让他觉得成功的把握十分之大。
可是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其实这个解决起来非常容易,只需要波斯皇帝在前线上呆的时间足够长就可以了,那样的话,他对国内的消耗,将会到达人民百姓的承受极限,到时候巴巴克只要振臂一呼,便会出现群起响应的局面,叛乱的范围很快就会扩大到让皇帝无法承受的地步。
我是皇帝,当然不是蠢货,他可不准备在前线浪费太多的时间,所以他才倾尽全力,试图用最短的时间干掉迎面之敌,不过苏宁偏偏就不想让他得逞,他已经为对方准备了好几份几近完美的礼物。
“堑壕战”将陈庆之接到参观妹妹的时候,他的无奈已经毫无保留的写在了脸上,无法使用手下机动兵力的他,感觉接下来的战争将会是极其枯燥无聊的,所以他干脆向苏宁申请,希望能够率军参加南征。
苏宁拿着陈庆之的申请,在政事堂的会议当中怒斥着他的反对者们。
“我知道我们现在的兵力捉襟见肘,但我可以清楚的告诉你们,这场防御战并不需要太多的兵力反而会让一些不够耐心的士兵抓狂,所以我必须要为这群混蛋找点事情做,否则他会在阵地上为我们带来数不尽的麻烦,一旦出现祸起萧墙的悲剧,我们的整条防线都可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所以这次南征,我们既需要在战略上的扩张,也需要注意士兵们的心态。没有比这更好的契机了。”
但还是有些人对苏宁的这番说辞不屑一顾。本来在平原地区打防御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苏宁还准备抽调走大量的主力部队,这样以来,相对防守空虚的防线根本无法阻止敌人的进攻。
但这种说法很快引起了更加广泛的嘲笑,因为苏宁治下的工业体系,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足够的技战术武器。
金属拉丝机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为军队制造了大量的铁丝,如今的他们早就已经被运到了战场,并且组建起了连绵不断的隔离带。
至于工兵铲这样的东西,对于苏宁的体系来说,就更加没有制造的困难,相应的工兵训练也早就已经开展起来。虽然苏宁治下的军队,存在着严重的训练方式,混乱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心思玲珑的军官们,早就开始留意各种各样的训练方式,并且集百家之长,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军队的训练方式。
在这个方面上,主动提出参加南征的陈庆之,已经走断了其他将领的前列。经过苏宁长时间的观察,这个随从出身的家伙,既拥有着细致的观察能力,也拥有着能够让人热血沸腾的煽动能力,像这种能够在冰冷的水中酝酿出激昂斗志的人,恐怕分辨5000年的文明历史,都难以找到第二个,怪不得他在历史上能够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
不过南征的事情还是不能仅凭借一两个将领去完成。而且就连提出这一构想的司马错,也不适合作为南征的因为他们对印度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就连苏宁也没有在图书馆里找到足够的历史记载。
倒不是系统图书馆的资料不够全面,主要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印度,并没有养成记录历史的优秀习惯,虽然他们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早早的就拥有了自己的文字,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群家伙在探究哲学这类空洞的问题上,还有着自己的些许见解,但是在一些技术细节上,就显得非常落后了。
这是一个怎么看都显得好吃懒做的民族,所以他们最容易犯下的一个错误,叫做思而不学则殆。
于是在他们的哲学作品足够写进世界历史的时候,他们记录历史的工作,却没有几个人去做,以至于马克思都曾经评价印度,说他们的历史就是没有历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